外公的粮票

       外公的书桌抽屉里有很多粮票,全国通用的、江西省的、南昌市的、抚州市的等等,面值有伍市斤、叁市斤、壹市斤,还有肆市两、贰市两。小时候,我对这些花花绿绿的粮票并不在意,因为它们不能购买零食,不如1分、5分的硬币有价值。长大后,外公和我聊天时总爱絮叨过往,而关于粮票的内容永远都不会缺席,以至于我对粮票记忆深刻。而如今,我从事着农业统计调查工作,与粮食结下不解之缘,亲历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,喜悦之外,总能忆起外公故事里的粮票岁月。

       外公说,新中国成立之初,百废待兴,物资极度匮乏,国家实行统购统销、定量供应的粮食政策。1955年,江西省将市镇居民根据年龄、职业、劳动强度进行划分,确定不同等级的粮食定量供应标准后,粮票便开始发行流通,自此,市镇居民的基本食粮诉求才得到解决。那时候粮食少,南昌市的定量标准大概是每人每月平均不超过30市斤的大米,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更是降低了标准,政府把标准数量兑成粮票发给各家各户,大家再凭票去买吃的。粮票就相当于粮店买粮、饭馆吃饭的通行证,即使口袋里有钱,没有粮票也是吃不上饭的,所以是个稀罕物。虽然对你们90后来说,粮票就是不起眼的小纸片,但对我们这些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人来说呀,它们承载了半辈子的酸甜苦辣。

       在外公的记忆里,不仅是粮食,肉、蛋、食用油、布匹等等都是计划供应的,吃什么、用什么都要凭票购买。外公家有七兄妹,那时候分配的口粮吃不饱,即使算着吃也常常要饿肚子,更别提吃肉了,一个星期能吃上一次肉就不错了。外公说,小时候总是因为贪玩,误了吃饭的时间点,回家后就没有饭吃了。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和家里的老人一起去肉食店买肉,每人每月大概就是一斤,买的时候会再买几两熟肉,当时就吃一个红枣大小的一块瘦肉,那滋味儿,太美了……

       听外公讲述过去的故事,看着他眼角泛起的泪光,我逐渐理解外公平时的勤俭。想起我小时候吃饭,经常有饭粒掉在桌上,外公每次都要我捡起来吃掉,并要我把饭碗里的饭粒一粒不剩地吃干净。我总是撅着嘴巴不理解,认为一点点米饭没什么大不了。外公却从不理会我,每每都要看着我吃完才罢休。现在我明白了,外公勤俭节约的朴素风格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,那一张张小小的粮票,便是见证者。受外公的影响,我慢慢地养成了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,并用实际行动践行“光盘行动”。

       粮票、布票、肉票、鱼票、油票、豆腐票、副食本、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,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。是啊,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岁月,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,农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农业迅猛发展,粮食生产连年丰收。如今,农民种粮不仅不要缴纳农业税,国家还会发放种粮补贴,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。我们的农业统计调查也从用脚步丈量土地,逐步走向多元化、信息化之路。从前五谷不分的我,多次走进农田看稻谷长势,利用无人机遥感测量农作物播种面积;参与实割实测,通过联网直报向全国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;与种粮农民,合作社、粮油企业负责人促膝交谈,分享他们的丰收喜悦,也聆听他们的意见建议。

       我想,外公的粮票我将永远珍藏,关于粮票的故事我也会讲述给我的孩子听,并告诫他们:“谷乃国之宝、民以食为天”。


评论

© 五月的天Cissy | Powered by LOFTER